健康景观设计方法包括
健康景观设计方法主要关注生态性、生理适应性、空间流线、水域健康、文化遗产和社会价值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设计方法:
生态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破坏,与生态过程相协调。
对住区植物绿化、环境设施、水景等户外环境构成要素进行生态设计。
充分了解住区基地原有的设计条件及周边自然状况,分析可利用资源,并结合城市气候和住区小气候特点,如植物生长、生物多样性、日照、通风、降水、土壤成分、排水等,综合全面考虑,降低景观建设活动对住区户外环境的不良影响。
生理适应性原则
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的植物覆盖、地形地貌、水景等自然条件。
增加居民与大自然在生理上的接触,从视觉、嗅觉、触觉等感官上加强居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流。
在视觉上增加层次丰富的植物或颜色各异的花卉植物组合;听觉上提供流水声;嗅觉上利用不同季节花卉的芳香;触觉上种植纹理感、质感较强的植物或设置健康步道、水景中的江步等设施,促进人体的健康发展。
空间流线设计
确定运动空间的功能分区,并根据各区域特点设计合理的流线。
确保运动者能够顺畅、高效地在不同区域间移动,避免交叉干扰,提升空间使用效率。
注重流线的便捷性与可达性,设置合理的入口、通道和节点,缩短运动者在不同区域间的移动距离。
强化流线的引导性与标识性,设置清晰的标识系统,帮助运动者快速找到目的地。
利用绿篱、树木等绿化带作为不同功能区间的自然分隔,增加空间的生态价值和视觉美感。
考虑流线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利用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元素,创造便捷且富有情趣的运动路径,满足不同年龄、体能水平人群的需求。
水域健康
从生态学角度出发,采用综合管理措施,包括建立自然过滤系统、选择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水生植物、合理规划水流路径等,确保景观设计中的水域保持健康状态。
文化遗产和社会价值
将生态可持续性、环境健康和生态平衡等因素与城市化发展要求相结合,建立基于河湖健康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
考虑舒适感和可达性,设置行人和自行车道,方便观察河流上的生态活动。
合理使用资源,采取可持续发展方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可持续性。
康养景观
基于健康理念,促进人的健康和身体康复,形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考虑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度,保证单一景观设计的美感,同时考虑整体健康效益。
城市公园疗愈景观设计
以健康理念为基础,结合地域文化和城市环境特点,提升公园的舒适度和疗愈效果。
例如,在桂林市的城市公园设计中,可以通过植物配置、景观设施、活动空间等方面,营造具有疗愈功能的景观环境。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健康需求,创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健康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