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测绘历史简介

航天测绘历史简介概况如下:

国际航天测绘发展概况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MAPSAT航天测绘设想,虽未立项研制,但对后续无地面控制点条件下的航天地形测量有重要引导作用。

美国航天测绘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返回型测绘卫星。

第二阶段:传输型测绘卫星。

第三阶段:部分集成型测绘卫星。

俄罗斯航天测绘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胶片返回式测绘卫星,如“天顶(Zenit)”系列。

第二阶段:传输型测绘卫星。

欧洲航天测绘发展:包括欧空局、德国、法国等国家的航天测绘技术。

中国周边国家航天测绘发展:如印度、日本在航天测绘领域的发展。

中国航天测绘发展概况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航天事业,制定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将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

1956年: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

1964年:成功发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中程运载火箭。

1968年:组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1年3月3日:发射成功的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向地面发回科学实验数据,正常工作8年。

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成功。

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

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4年4月8日:发射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

1985年10月: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为地质、测绘、地震、海洋、农林、环境保护等国民经济部门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

航空测绘发展概况

1902年:中国北洋大学用摄影经纬仪对建筑进行测量,标志着中国航空测绘的起步。

1931年:浙江省水利局航测队和德国测量公司合作拍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的航片,国民党政府成立航测队,测绘重要军事地形图。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航空测绘得到飞速发展,国家测绘局、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相继开展航空测绘。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利用航空摄影测量主要制作1∶25000至1∶100000比例尺的地形图,各省市制作1∶10000和1∶5000的地形图,城市制作1∶1000和1∶2000的地形图,并组成地形数据库。

21世纪:数码摄影仪的问世促进了三维航测的发展,中国成功建设1∶1000000和1∶250000的空间数据库、地名数据库和土地利用数据库。

测绘技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晋代裴秀总结出“制图六体”,古希腊托勒密提出“地图投影”概念和测经纬度定地面点位方法。

17世纪:发明望远镜,英国西森制成测角用的经纬仪,促进三角测量的发展。

19世纪:发明摄影测量,后发展为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和遥感,发明电磁波测距仪。

20世纪:发明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测绘界,创立“计算机辅助成图”,出现数字地图。

21世纪:3S集成技术、无人机、无人船、三维激光扫描仪、三维数字城市等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出现,使人们逐渐进入信息化测绘时代。

航天测绘和航空测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