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的文献综述

黄疸的文献综述

黄疸作为一种症状,指的是血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黄色的表现。古代医学文献中,黄疸被详细讨论,并且随着时间的发展,对其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古代医学文献对黄疸的认识

《内经》:最早提出了黄疸病名与主症,但未进行分类。

《金匮要略》:将黄疸分为五疸,包括黄疸、谷疸等。

《诸病源候论》:记载有二十八候,其中涉及黄疸。

《圣济总录》:分为九疸三十六黄,提及了急黄和阴黄。

《卫生宝鉴》:将黄疸分为阳黄和阴黄,阳黄为湿热蕴蒸,阴黄为寒湿困遏。

《景岳全书》:论述了胆黄和瘟黄,指出胆黄因胆气受损引起,瘟黄具有传染性。

张仲景与黄疸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所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涉及黄疸的方剂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金匮要略》:强调黄疸主要由湿邪引起,分为阳黄和阴黄。

现代医学对黄疸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