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砂国家标准有哪些历史沿革?

机制砂,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材料,其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历史并不算长,但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却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以下将详细介绍机制砂国家标准的历次修订和演变。

一、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对机制砂进行研究和应用。这一时期,机制砂的生产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国家标准尚未建立。在此背景下,部分行业和企业开始探索制定适用于自身需求的机制砂企业标准。

二、初步建立阶段(2000年前后)

2000年前后,随着机制砂行业的快速发展,行业内部对统一标准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着手制定机制砂的国家标准。2000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该标准对机制砂的基本要求、技术指标、试验方法等进行了规定,标志着我国机制砂国家标准的初步建立。

三、修订完善阶段(2005年-2010年)

2005年至2010年,我国机制砂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对机制砂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2005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建筑用砂》标准进行了修订,发布了《建筑用砂》(GB/T 14684-2001)的修订版,即《建筑用砂》(GB/T 14684-2005)。该修订版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机制砂的技术指标,增加了细度模数、石粉含量等新指标,使标准更加完善。

四、持续改进阶段(2010年至今)

2010年以来,我国机制砂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为了满足行业需求,国家继续对机制砂国家标准进行修订和完善。2011年,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该标准在《建筑用砂》(GB/T 14684-200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指标,增加了对机制砂中重金属含量的限制,提高了标准的安全性。

此后,我国对机制砂国家标准的修订和完善工作持续进行。2017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建筑用砂》(GB/T 14684-2017),该标准在《建筑用砂》(GB/T 14684-2011)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技术指标,增加了对机制砂中放射性元素含量的限制,提高了标准的安全性。

总结:

从20世纪90年代的探索阶段,到2000年前后初步建立阶段,再到2005年-2010年的修订完善阶段,以及2010年至今的持续改进阶段,我国机制砂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我国机制砂行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也体现了国家对建筑行业质量安全的重视。随着我国机制砂行业的不断发展,相信机制砂国家标准将会更加完善,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金属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