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地籍测绘概括
地形地籍测绘是一种综合性的测量工作,旨在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包括地块的权属界线、位置、面积、权属关系和利用状况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测量:
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静态测量、动态实时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施测平面控制网点;通过水准测量和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施测高程控制网点。
界址测量:
依据权属调查成果,对每宗土地的界址点、界址线、位置、形状、面积等进行现场测绘工作,确保权属界线的准确性和合法性。
房屋等建(构)筑物测量:
测量房屋、建筑物等定着物的位置、形状、尺寸等,为权属认证和土地管理提供详细数据。
权籍图测绘:
编制地籍图,反映行政界线、地籍街坊、界址线、界址点、地类、面积、座落、土地使用者、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地籍要素。
面积量算与变更测量:
进行土地面积的精确量算,并在权属变更时进行相应的测量工作,确保地籍资料的及时更新和准确性。
日常自然资源(不动产)测绘:
包括界址检查、界址放样与测量、房屋或林木等定着物变更测量、地形要素变更测量、面积量算与变更、测绘报告编制等。
地形测量:
虽然与地籍测量有所区别,但地形测量在地籍测绘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它测量工作范围内某一个时点的地物、地貌,为地籍测量提供基础数据。
地籍信息系统建立与管理:
通过地籍测绘收集的数据,建立和管理地籍信息系统,实现土地信息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
地籍测绘不仅涉及技术层面的测量工作,还包括法律、法规的应用,确保土地权属的合法性和精确性。地籍成果是地籍管理的基本图件及权属认证资料,广泛应用于土地登记、规划、税收、交易等领域。
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应遵循权源合法、四至清晰、界址清楚、面积准确、无权属争议等基本原则,确保地籍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