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一、起源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语言所”)成立于1955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4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言所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研究语言,服务社会”的宗旨,为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创建阶段(1949-1955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语言学事业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时,语言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开展语言调查、编纂汉语大字典等基础性工作。1955年,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标志着语言所正式成为国家直属的研究机构。
- 发展阶段(1955-1978年)
1955年至1978年,语言所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语言所确立了以语言研究为主,兼及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多学科的研究方向。语言所先后开展了汉语语法、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应用语言学等领域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 调整阶段(1978-1990年)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语言所进入调整阶段。这一时期,语言所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确,重点转向语言学理论、应用语言学、语言教育等领域。语言所积极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为推广普通话、制定语言政策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 深化阶段(1990年至今)
1990年至今,语言所进入深化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语言所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不断创新。语言所注重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语言所积极参与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为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二、研究领域与成果
语言所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语言研究为核心,兼顾相关学科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 汉语语法、方言研究
语言所汉语语法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性成果有《汉语语法研究》、《汉语方言大词典》等。方言研究方面,语言所开展了全国性的方言调查,编纂了《中国语言地图集》等。
-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语言所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性成果有《藏语大辞典》、《维吾尔语语法》等。此外,语言所还开展了民族语文政策、民族语言教学等方面的研究。
- 应用语言学研究
语言所应用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成果有《应用语言学导论》、《普通话水平测试》等。此外,语言所还开展了语言规划、语言教育、语言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 语言教育研究
语言所语言教育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性成果有《汉语教程》、《汉语口语教程》等。此外,语言所还开展了语言测试、语言教学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 语言与文化研究
语言所语言与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代表性成果有《语言与文化研究》、《汉语文化概要》等。此外,语言所还开展了跨文化交流、语言与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研究。
三、人才培养与学术交流
语言所始终注重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为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主要措施包括: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
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所讲学、访问,举办学术研讨会。
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培养、合作研究等项目。
积极参加国际学术组织,参与国际学术事务。
总之,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语言所将继续秉承“研究语言,服务社会”的宗旨,为推动我国语言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在职博士研究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