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模型是否从冰山模型演变而来?
胜任力模型,作为一种用于人才评估和选拔的工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探讨胜任力模型的发展历程时,人们常常会提及冰山模型,那么,胜任力模型是否从冰山模型演变而来呢?本文将从冰山模型与胜任力模型的定义、演变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冰山模型与胜任力模型的定义
- 冰山模型
冰山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该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就像一座冰山,分为两部分: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显性能力指的是人们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能力,如专业技能、知识等;隐性能力则是指那些不易被观察到的内在素质,如价值观、动机、社会角色等。
- 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和选拔人才的工具,它将个体的能力分为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三个层次。核心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内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通用能力是指个体在各个领域都适用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胜任力模型的演变过程
- 早期阶段
在胜任力模型发展的早期阶段,研究者主要关注显性能力,如专业技能和知识。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斯皮尔伯格,他在1973年提出了“胜任力”这一概念,并提出了“胜任力三角”模型,将胜任力分为认知能力、人际能力和心理运动能力。
- 发展阶段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逐渐认识到隐性能力在个体成功中的重要性。1982年,麦克利兰提出了冰山模型,将能力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此后,胜任力模型开始逐渐演变,将隐性能力纳入评估范围。
- 成熟阶段
在胜任力模型发展的成熟阶段,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麦克利兰本人,他在1998年提出了“胜任力模型构建框架”,系统地阐述了胜任力模型的构建方法。
三、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之间的关系
- 理论基础
冰山模型为胜任力模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冰山模型的基础上,胜任力模型将能力分为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并进一步将隐性能力细分为价值观、动机、社会角色等。
- 实践应用
在实践应用中,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相互补充。冰山模型帮助我们识别和评估个体的隐性能力,而胜任力模型则帮助我们评估个体的显性能力和隐性能力,从而全面了解个体的能力结构。
- 发展趋势
随着研究的深入,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将继续融合发展。未来,胜任力模型将更加注重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以及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胜任力模型并非从冰山模型演变而来,而是基于冰山模型的理论基础,结合实践应用不断演变和发展。在企业管理中,胜任力模型和冰山模型相互补充,共同帮助我们识别、评估和选拔人才。随着研究的深入,胜任力模型与冰山模型将继续融合发展,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支持。
猜你喜欢:战略管理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