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具在古代叫

古代厨具的叫法包括以下几种:

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

镬:

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三个足架空,可以燃火,两耳用铉(铜钩)和扃(横杠)抬举。镬后来也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

甑: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甑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

甗:

古代蒸煮用的炊具。由鬲和甑合成一套使用,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

鬲:

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用于炊煮食物。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釜:

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斝:

古代的一种酒器,用于盛放酒水。

簋:

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形状一般是圆口,两边各一个耳朵,在商朝到东周时期盛行,是标志性古代青铜器之一。

匕:

长柄汤匙,用于从鼎中取肉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

俎:

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用于放置食物供切割。

箸:

古代称筷子,用于夹食。最初的器形为两头粗细一样,后来发展为首粗足细。古代箸的直径一般在0.4厘米左右,最粗不超过0.6厘米。

这些古代厨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