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方面的文献综述

关于德育方面的文献综述

德育,即道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以下是对德育主题文献的综述,按照时间顺序和重要性组织:

国内研究现状

古代德育方法

古代中国重视道德教育,朱熹按年龄将学生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进行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和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寓教于乐。

现代德育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

郑根成和陈寿灿提出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强调个人品德,即个体的道德主体性。

德育本质研究

国内对德育本质的研究分为外化论、内化论和内外化统一论。

李道仁的外化论强调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塑造。

王道俊和王汉澜的内化论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主观因素和道德内化过程。

国外研究现状

德育理论研究

人本主义德育理论,如罗杰斯、马斯洛和斯滕豪斯的理论,认为德育的任务是提供实现个人自我实现的倾向的条件。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强调德育是促进道德认知水平的发展。

德育价值观研究

国外对课程思政的研究较少,但有关思想道德方面的研究较早开始,发展较为成熟。

校本德育实践

某新建寄宿制初级中学在学生入学初期进行军训和疏散演练,规范学生言行,开展德育活动。

结论

德育研究在国内外均有深入探讨,从古代的传统方法到现代的理论研究,再到具体的校本实践,反映了德育在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上的不断发展和丰富。德育不仅是传授道德规范,更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现代公民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