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博士全国课程如何进行小组讨论?

在职博士全国课程的小组讨论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讨论过程中,学员们可以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共同解决学术问题。以下将从讨论的准备工作、讨论过程和讨论后的总结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在职博士全国课程的小组讨论如何进行。

一、讨论前的准备工作

  1. 组建小组

在课程开始前,学员需要根据导师或课程负责人的要求,组建自己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1)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专业背景;

(2)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表达能力;

(3)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1. 明确讨论主题

在小组讨论前,小组成员需要明确讨论的主题。主题应与课程内容相关,具有实际意义。讨论主题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参考课程大纲;

(2)结合实际案例;

(3)针对课程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1. 制定讨论计划

小组成员共同制定讨论计划,包括讨论时间、地点、议程等。讨论计划应具体、可行,确保讨论顺利进行。


  1. 查阅资料

在讨论前,小组成员需要查阅相关资料,为讨论做好准备。资料来源包括:

(1)教材、参考书籍;

(2)学术论文、研究报告;

(3)网络资源。

二、讨论过程

  1. 开场介绍

讨论开始前,小组成员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以便大家相互了解。介绍内容包括姓名、研究方向、学习经历等。


  1. 阐述观点

小组成员围绕讨论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阐述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2)尊重他人观点,避免争执;

(3)注意时间控制,确保每位成员都有发言机会。


  1. 互动交流

在阐述观点的基础上,小组成员进行互动交流。交流内容包括:

(1)对他人观点的补充、修正;

(2)提出疑问,共同探讨;

(3)分享相关案例、经验。


  1. 总结归纳

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应不断总结归纳,形成共识。总结归纳内容包括:

(1)对讨论主题的深入理解;

(2)形成初步的解决方案;

(3)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三、讨论后的总结

  1. 形成书面报告

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共同撰写讨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1)讨论主题;

(2)讨论过程;

(3)主要观点;

(4)解决方案;

(5)总结与展望。


  1. 分享讨论成果

小组成员将讨论成果分享给导师、课程负责人或其他小组成员,以便大家了解学习情况。


  1. 反馈与改进

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对自身不足进行反思。在后续讨论中,根据反馈意见,不断改进讨论方法,提高讨论效果。

总之,在职博士全国课程的小组讨论是提高学术素养、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充分的准备工作、有效的讨论过程和及时的总结反馈,学员们可以在小组讨论中收获更多,为学术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社科院经济学在职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