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观的文献综述

美好生活观的文献综述

美好生活观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议题,涉及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对美好生活观文献的综述,按照时间顺序和主题组织:

美好生活观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好生活”的概念,强调德性、智慧和享乐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等学派强调和谐、平衡和内在修养,追求“大同社会”的理想。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美好生活的内涵,强调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美好生活观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美好生活的内涵通常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伦理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特征:美好生活的特征包括人民性、历史性、全面性、层次性、现实性、超越性及包容性。

美好生活观的实现路径

劳动创造: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政治参与:通过积极的政治参与拓展美好生活。

制度构建:通过制度性构建保障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观的研究现状

研究趋势: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美好生活”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其内涵、构成要素及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