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设计九要素
培训课程设计的九要素包括:
目标:
课程目标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和学习过程中各阶段要达到的标准。它们通常是通过联系课程内容,以行为术语表达出来。课程目标在不同企业或部门、同一企业或部门的不同阶段和背景下也有所不同,即培训的需求是变化的。
内容:
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有两点尤其重要,这就是范围和顺序。范围要精心限定,使内容尽可能地对学习者有意义并具有综合性,而且还要在既定的时间内安排。顺序指内容在垂直方向上的组织。
教材:
教材要以精心选择或组织的有机方式将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培训者。在学科课程中,教科书是最常用的教材,也几乎是必备的。在教科书的选择上,主要是内容丰富,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强。
模式:
课程的执行模式,主要指的是学习活动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旨在促进培训者的认知发展和行为变化。
策略:
一个被普遍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判断-指令-评价”。在这一策略中,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判断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对学习顺序的下一个步骤作出指令,当学员完成指令后,教师作出评价,确定他们是否掌握了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
评价:
学科课程的评价重点放在定量的测评上,衡量可以观察到的行为。例如,在报告学习者的学习状况时,常常用诸如A、B、C、D等人们假定能表明某种程度的成就的字母等级表示。
组织:
除了集体授课制以外,分小组教学也经常被课程设计者运用,分组教学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某种可能。
时间:
课程设计者要巧妙地配置有限的课程时间,教师要使学生在整个课程执行期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把课堂时间看成是最有价值的。
空间:
这里的空间主要是指教室,还有一些特殊的空间可以利用。如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室、研讨室、调研场所,运动场等。
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培训课程设计的基础,确保培训内容能够有效地传达给学员,并促进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在实际操作中,课程设计者需要综合考虑这些要素,以确保培训课程的顺利进行和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