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食品安全法的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是中国食品安全领域的基本法律,它旨在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保护消费者的健康。以下是对该法律的一些关键解读:

许可制度

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和餐饮服务许可。

销售农用产品

农民个人销售其自产的食用农产品,不需要取得食品流通的许可,销售范围有所扩大。

行政许可实施程序

行政许可法对许可的实施程序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申请与受理、审查与决定、期限、听证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程序,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并原则上在20日内作出许可决定。

食品安全工作原则

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确立了预防为主、风险管理、全程控制、社会共治的基本原则,要建立科学、严格的监管制度。

风险预防与召回

强化了食品生产经营过程和政府监管中的风险预防要求。例如,将食品召回对象由原来的“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修改为“食品生产者发现其生产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应当立即停止生产,召回已经上市销售的食品”。

全程控制与追溯制度

国家要建立食品全程追溯制度,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

社会共治

强化了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新闻媒体、群众投诉举报等方面的规定,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中要增加食品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的代表参加。